3岁被亲妈抛弃的跳水女王:功成名就后母亲认亲,如今怎样了?
被抛弃的童年:命运给的第一道坎
1995年,3岁的陈若琳缩在墙角,听着父母最后一次争吵。母亲摔门离去时,只带走了哥哥。父亲忙于工作,转身将她推给南通的外公外婆。那天起,她的童年只剩下一张泛黄的合照,和外婆家吱呀作响的老木床。
没人知道这个瘦弱的小女孩有多害怕。她总在夜里惊醒,问外婆“妈妈还会回来吗”,得到的只有叹息。直到舅舅唐华把她接回家,改口叫“爸爸妈妈”,她才有了人生第一个安稳的窝。
跳水池里的救赎:从溺水到冠军
4岁那年,舅舅送她去体校学游泳。第一次被教练推进泳池时,她呛得满脸通红,却死死抓住池边不撒手。连续三天被绳子绑着下水,哭哑了嗓子,但硬是学会了游泳。
命运的转折发生在跳水台。12米高的跳台上,教练发现这个总被嘲笑“没爹妈”的孩子,入水时水花比谁都小。为了练好一个转体动作,她每天加练3小时,脚踝肿得像馒头也不肯停。2006年世界杯,14岁的她拿下首个世界冠军,领奖时攥着金牌的手还在发抖——这是她第一次真切感受到,原来拼命真的能赢。
奥运巅峰与亲情缺席的双重人生
2008年北京奥运会,16岁的陈若琳包揽双人、单人10米台金牌。当全场欢呼时,她下意识望向观众席——本该坐着家人的位置空无一人。那天深夜,她躲在宿舍给外婆打电话:“电视里看见我了吗?”电话那头泣不成声。
荣耀背后藏着更深的痛。备战奥运期间,父亲突发肾衰竭,家人瞒了她整整一年。直到夺冠后,她才在医院见到插着管子的父亲。病床前那句“对不起”,让这个倔强的姑娘哭到站不稳。
母亲归来:迟到了二十年的拥抱
2016年里约奥运会,陈若琳带着颈椎伤病完成三连冠,用5枚奥运金牌告别赛场。就在她转型教练时,消失23年的母亲突然出现。那个曾在国际长途里说“等妈妈安顿好就接你”的女人,如今哭着求她原谅。
面对全网“别认她”的声浪,陈若琳选择了最难的路。她定期与母亲见面,却始终保持着礼貌的距离。“有些事不是原谅了就能重来,但恨一个人太累。”说这话时,她正指导全红婵训练,眼神像极了当年盯着跳水池的自己。
现在的她:在别人的青春里找答案
如今的陈若琳剪了利落短发,带着全红婵、练俊杰等00后小将备战巴黎奥运会。训练场上,她总把“动作要干净”挂在嘴边,像极了当年逼自己节食控体重的模样。33岁仍单身的她笑着说:“可能我嫁给了跳水吧。”
南通老家有栋用奖金盖的别墅,院里种着外婆最爱的月季。每到休赛期,她就窝在这里陪老人晒太阳。当年那个被抛弃的小女孩,终究活成了自己人生的摆渡人。